与龙有关的文化和传统(龙文化探秘)

与龙有关的文化和传统

龙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征,被视为帝王权势、力量和权威的一种化身。

传说中伏羲氏有九个儿子,分别名为“螲”、“螭(cháng)、龟、麟四位神兽。“垸”,即蛇的意思;“蛟”(xiǎo),指巨型的鳄鱼或水牛,“夔”。古书上说“青牛赤乌”就是黄龙出现的故事;而《周易》里又说:“白虎玄武者,天之瑞也。”可见,苍龙七宿组成了东方七宿星图,代表着春天来临、万物生长,也象征着生命力旺盛的大地,人们将它想象成了太阳神与天神之间的交织,所以又把他叫做“炎黄子孙”;“夸父”“尧舜”则是由这五颗神兽衍生而来。

龙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服饰当中比较少见,但是龙却深受大家喜爱。据考证,自从唐代以后,中国人就把龙的形象运用到了各种场合上,宫廷贵族们会以自己家乡的山河湖海以及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上,都刻画出龙的身影。在民间的一些民俗活动中有关于龙的许多细节,如舞龙时,龙头要昂起向前走,意为“扬鞭前进”;祭祀的时候,龙头也要面向南面摆放,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等。“飞龙在天”则表达着人们对龙的尊敬。龙还有一个别称,就是角龙或者独角龙,也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装饰品。

除了这些东西以外,“睚眦”也有着其他的寓意。据传,《史记·秦纪世家》载:“公元前7世纪初,魏国有个将军名唤刘彻,人称‘司徒’,因其手执剑铁杵而得罪汉桓侯。后晋哀公四年三月辛酉日,升降人间曰:‘吾乃斩杀吏卒于西苑,谓令掌兵马。......此地无土壤,故不能造堤坝。《》写道:

昔楚项羽大举进攻,必招致败。于是命使者到云端采邑采药,结果不慎失足坠落泉下,幸亏行路途中遇有一老人相助解救困厄。后来遂取其血肉并用刀剁成石块投入水中,然后再加重泥沙入井,使火烧尽,死去。”这里提到的一件事便是“鹖酒屠猪”,意思是吃掉自己的性命。如果能把这个词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,“椟还珠”便成了最好的祝辞之一,可以寄托人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驱逐灾祸。

龙还可以用来避凶。因为在民间的习俗之中,龙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象征。人们常说龙争虎斗,龙与虎的地位都很尊贵,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有龙的元素,北方就有龙舟节、春节、清明等等。还有一些地方,甚至还流传着一首《龙虎通》,据说当年朱老板曾率领八百多人参加过比赛,最终夺冠成功,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龙还有保护主人的含义,很多人也都认为属龙的人命比较好。

龙文化探秘

龙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动物,在古人的想象中,它是由蛇或者乌龟组合而成的。据说有一天当大禹治水的时候,“巨蟒”和“黄帝”打仗时,战胜了蚩尤的部落(炎黄子孙们)为了纪念他们,于是就编造了一套龙图腾的记号来表达对他们的崇拜之情。“伏羲氏”作为中国历史最早、也是最完整的一个部族纪元,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。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天地初开之际,各处潜伏草木之间,以求生焉。”《左传·隐九年》也称“玄枵”,其意思就是“黑白分明”。

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版本。如:轩辕黄帝要选十二种动物担任宫廷卫士,猫托老鼠报名,结果老牛给忘了,从此与猫结下冤家;差一点,虎又把龙排在了第一位,猪又排到了一个......等等很多说法都证明了这一点,《西游记》虽然不是真实地写实,但它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智慧结晶——能让人对龙敬畏三分、俯首甘为孺子牛!

关于龙的起源,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“龙是中国古人创造的一种生物,它可以呼风唤雨,也可以腾云驾雾”,这种观念在民间广泛流传。在远古时代,人们对龙的崇拜可以说是从原始社会开始并一直延续下来的,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。

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载:“黄帝乘青龙于西海之上,赤色鲧蹰,谓他所降之物也”。这说明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,可以驱赶一切恶的东西,使人间的人民安宁无恙、五谷丰登。

在汉代以前,龙还被视作皇帝或皇后的象征。唐宋以后,“三德终始”、“四德繁衍”等民俗仍被沿袭着这一思想。在唐朝之前的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纹饰。其中有许多像鹿角似羊身的小兽形象,如龙头鱼鳞装饰,颈项羽佩带环状的尾巴形器皿。这些纹样通常出现在墓主人衣冠发鬓上的胡须上面;一些花朵形状的雕刻则常常出现在墓主人身上。